張朝陽為何不幸福?
■陳魯民
將互聯網帶進中國的第一人、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,近日在接受《楊瀾訪談錄》專訪時坦承地說:“錢多不是幸福的保證,錢多少跟幸福沒關系。我這么有錢,卻這么痛苦。”
平心而論,有資格說這個話的人不多,因為沒幾個人敢夸口“我這么有錢”,而張朝陽卻毫無爭議。他受過良好的教育,是新興產業的開山鼻祖,曾多次排入富豪榜,在許多青年人眼里是偶像級人物,是成功的代言人,他自己也曾用“有錢又有名的第一人”來形容自己。可是沒想到,他居然與幸福無緣,痛苦地表白:“以前我曾經認為,越有錢,越有名氣,就越幸福。但現在我認為錢多不是幸福的保證,錢多少跟幸福沒關系。我這么有錢,卻這么痛苦。越有錢、越成功如果沒有管理好自己,往往更容易讓你陷入精神的痛苦。”
的確,世界上許多人不幸福,是因為缺錢,導致衣食匱乏,用度窘迫。可是錢多的人也不一定幸福,因為與幸福掛鉤的詞,除了錢外,還有成就、施愛、知足、健康、和諧、愉悅、自由、友誼、愛情等。如果過于關注于弄錢,而忽略了其他與幸福有關的內容,任你多有錢都不會幸福的,張朝陽就是典型一例。
央視曾播出電視劇《幸福密碼》,作家畢淑敏也推出著作《破解幸福密碼》,市場上還有不少以“幸福密碼”為名的書籍。人們相信,得到了幸福密碼,就會像阿里巴巴打開藏著寶藏的山洞一樣,尋找到幸福。這個密碼是什么呢?見仁見智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,錢肯定是少不了的,但錢不是一切,錢多少跟幸福也沒必然關系。
英國《太陽報》曾以《什么樣的人最幸福》為題,舉辦了一次有獎征答活動。編輯們從八萬多封來信中評出了四個最佳答案:1.作品剛完成,吹著口哨欣賞自己作品的藝術家;2.在海邊用沙子筑好城堡興高采烈的兒童;3.為嬰兒洗完澡的母親;4.千辛萬苦開刀后,終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醫生。這四個答案都與錢無直接關系,甚至無一點關系,但他們都很幸福,因為他們在干著自己最有興趣的事情。
鞍鋼工人郭明義,20年無償獻血6萬毫升,是他自身血液的10倍多,為希望工程、身邊工友和災區群眾捐款12萬元,還先后資助了180多名特困生,被譽為“當代活雷鋒”。他的體會是,“給人溫暖就是給自己幸福,每做一件好事,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頭,越做越有勁!”郭明義的幸福不僅不是來自掙錢,反而是來自“賠錢”,他卻樂在其中。
已故著名外科學家、裘法祖院士,名滿天下,成績卓著,生前卻一直住著50多平方米的房子,用著五六十年代的舊家具,穿著過時的舊衣服,過著很儉樸的生活,他覺得這就夠了,很幸福。因為他的座右銘是:“做人要知足,做事要知不足,做學問要不知足。”物質生活的知足,使他對錢沒什么欲望;學問上的不知足,使他每天都忙個不停;患者對他的需要,使他充分感到自己的價值,體會到“工作著是美麗的”。
他們都沒有張朝陽有錢,甚至連他的一個零頭都沒有,但都比張朝陽要幸福,因為他們都找到了幸福密碼,這就是:干自己最喜歡的事情,而不考慮金錢,這是汩汩不絕的幸福不老泉;施愛與人而無功利之心,這是作用神奇的幸福催化劑;物質生活上的適可而止,知足常樂,這是安全可靠的幸福保護神。如果有了這三樣東西,幸福就會形影不離,你不想幸福都不行,就沒事偷著樂吧。
至于金錢,那是幸福大餐中的鹽,缺之不可,但若用之失當,那飯菜也無法下口。